【问】墙、地砖为什么会空鼓?
【答】墙地砖空鼓原因有:
1)地面基层处理不净,或浇水湿润不够;
2)垫层水泥砂浆铺设太厚或加水较多;
3)瓷砖背面浮尘未除或用水浸润不够,铺贴时瓷砖背面污迹未清理,水迹过多,造成粘结不实;
4)对于瓷砖国家标准吸水率是E≤0.5%,陶质砖国家标准是≤10%,所以粘贴力远比陶质砖弱,瓷质砖的收缩膨胀率约为4×10-6,混凝土的收缩率比瓷质砖要大一倍以上,当水泥出现收缩时,瓷砖与地面的收缩率不一致,两个不同物体必然出现分离,此时,瓷质砖底部呈干净状态;
5)瓷砖吸水率较低,如在未与水泥完全粘贴时受到大的冲击力(如撬击等),从而造成砖与水泥两个不同物体出现分离,砖底呈干净状态;
6)因砂浆密度不一致,砂浆在初凝期完成后出现沉降,产生空鼓、松脱;
7)水泥不符合要求等;
8)与水泥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大规格瓷砖铺贴后存在温差应力,季节性的温差振荡会造成粘接强度降低;
9)产品本身背纹不合理或者附着非常多的砖底粉而在施工中未采取相应的措施。
10)干硬性水泥砂浆任意加水,放置时间过长,振实不够;
11)上人踩踏过早。
【问】釉面砖墙在起鼓、局部釉面砖脱落,如何补救?
【答】起鼓脱落的原因:
1)基层干燥,浇水润湿不够,使得水泥砂浆失水太快,造成釉面砖与砂浆粘结力低;水泥砂浆或胶粘剂涂刷时间过长,泥浆风干,不起粘结作用。
2)基层不平整,使镶贴时砂浆厚薄不匀,砂浆收缩应力不一致。
3)釉面砖施工前未浸水湿润,干燥的砖将水泥砂浆中的水分很快吸走,造成砂浆脱水,影响了凝结硬化。或浸泡后未晾干,镶贴后产生浮动下坠。
4)基层或釉面砖施工前未清除砖浮土,砖与粘合剂没有结合。
5)施工时砂浆不饱满形成空鼓。或砂浆过厚,操作中敲打过重,使砂浆沉入,水分上浮,减弱了砂浆粘结力。
6)砂浆凝固后进行移动釉面砖纠偏。
补救措施:
1)按规定处理基层,浇水湿润墙面。
2)釉面砖铺设前除去表面浮土,浸水湿润,放置阴干。
3)镶贴时随时随地纠偏,严禁砂浆收水后再纠偏。
4)镶贴时,每块釉面砖抹灰均匀、适量,粘贴后不宜多敲。
5)镶贴后及时清理墙面。嵌缝必须密实。